《农民日报》2008年5月30日报道
2007年7月,北京市延庆县的重要果树品种仁用杏发生病害,出现了大面积的枝叶枯死现象,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当地果树协会的管理人员首先想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刚刚在当地开通的“智农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打开设在果树协会的系统终端设备,管理员与远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的鲁韧强和李明远两位坐席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两位专家听了管理员对病害的描述,仔细分析了通过系统传过来的病树照片,初步诊断当地杏树感染了轮纹病并伴有缺硼症状。管理员根据专家开出的“药方”迅速组织相关农户对染病树进行处理,及时有效的控制了病害。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延庆县果农一样受益于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闪现着一支始终战斗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推广第一线的科技团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多年来,信息所以服务京郊“三农”为宗旨,从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与反馈三个环节入手,打造了集多种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形式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探索出了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农业信息技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实施区县共享工程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首要因素。作为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公益型科研单位,信息所始终把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状况,信息所以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协调发展、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于2003年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经过近4年的建设,资源中心已发展成为包含12大类数据库群,近200个数据库,数据总量达10T,相当于5500万册图书、100个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在北京地区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源头。 为更好的发挥“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基层农村的辐射作用,2005年信息所积极与北京市科委、农委、信息办、首都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和各郊区县政府合作,组织实施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郊区共享工程”,搭建起覆盖京郊各区县、乡镇,并延伸到村落的远程科技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以此来实现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京郊的广泛传播与利用。目前共享工程已覆盖京郊13个区县100%乡镇的数千个应用示范点,并在密云县、大兴区和通州区建立了区县一级的信息资源分中心,以网络版、单机版、光盘版三种形式为共享单位和示范基地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信息的进村入户,实现了城区科技资源与京郊农村的无缝对接。 北京市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及区县共享工程在全国首创了城市信息资源规模化进村入户的新模式,提高了城乡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有效解决了信息资源建设“第一公里”和信息资源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有效提升了京郊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首都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依托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开办“现代农业大讲堂” “通过传播推广科学技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京郊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是信息所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目标,为此,“十五”以来,信息所科研人员结合京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际,积极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1年启动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开创了“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农村远程教育新局面。 2007年,信息所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与北京市农委、市科协合作共同利用北京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开办了“现代农业大讲堂”,综合利用远程教育、面授指导、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面向京郊基层农村干部、农民普及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政策举措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培养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村管理者和农业生产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仅2007年,“现代农业大讲堂”就邀请80位各领域专家做讲座近300次,制作课件1244项,总时长达43540分钟。这些课件已通过遍布京郊的436个远程站点陆续向农民播放,累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同时为帮助农民在课下更好的自主学习,信息所还在北京农民远程教育网上开辟了与“现代农业大讲堂”课程同步的辅助学习专栏,并根据专家的讲义编辑制作了辅助培训教材和现代农业科普DVD教学光盘,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使农民能够在课上课下同步学习。 研发语音、视频信息传播系统,为农民提供远程科技咨询服务 信息所将基于电话的“北京农技110”和基于网络的北京农业信息网“咨询热线”相结合研发了北京农业语音咨询服务系统,邀请各领域的专家,通过自动收听、人工解答、短信回复等形式为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解决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系统实现了网络信息的语音转化,解决了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率低,上网农民人数少,信息传递不通畅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2006年信息所利用北京农村电话普及率及入户率高的优势,结合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与北京市农业局合作,共同在大兴、怀柔、平谷、昌平、门头沟、房山、延庆等7个区县建立了区县级农业电话语音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信息所负责共性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区县分中心负责本地特色信息服务”的方式开展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加强了电话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使市级优势资源向郊区顺利辐射,从而实现了共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语音信息咨询服务,提高了信息的到位率,也提升了服务效果。 2007年信息所以北京农业语音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为主平台,结合区县语音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根据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和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农业语音信息咨询系统上开通了“都市农业”科普专栏,通过语音咨询的方式向各区县农民介绍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知识和适用技术,并发布相关的市场供求信息,全年共发布各类都市农业相关信息3284条。 文章开头提到的“智农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是信息所2007年针对京郊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网络不断延伸的实际,为满足农民与专家之间进行远程“面对面”交流的需要研发的视频信息实时交互系统。农民只要利用普通的PC机、耳机和麦克风就可通过该系统向北京农科院的坐席专家进行实时在线的技术咨询,也可使专家通过视频交互对病虫害进行远程诊断、随时开设远程课堂。为保证系统功能的真正实现,信息所邀请在京的农业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了首批坐席答疑专家团队,并为系统在京郊的各示范站点培训了近百名信息管理员。该系统现已在京郊建立了80多个应用示范点,在线解决了涉及蔬菜、果树、畜禽、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问题500多个,直接受益农民近3000人。2008年,信息所计划进一步扩大系统的推广应用范围。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农业科普产品 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得到高效转化推广的前提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在京郊农村的快速推进为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所综合应用FLASH动画、虚拟现实、网络通信、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多样化的数字化农业科普产品,为北京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年底,一座3D虚拟仿真的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将出现在互联网上,这是今年信息所数字化农业科普产品研发的重点工作之一。 “北京市农业数字博物馆”将建成集科技、历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视角、全景式展现北京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网上科普资源平台。现在博物馆的一期工程“种植业展厅”建设已经启动。种植业展厅将以立体、动态、互动的方式,从粮食作物、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展示北京种植业发展的整体风貌,成为集实物的网上展示、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的传播为一体的立体科普展示平台。同时,为实现博物馆的互动功能,信息所还针对不同种植业品种的生长特性研发了“快乐农夫”系列农业实用技术科普游戏,让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动画虚拟环境下,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科普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开展以上几方面工作的同时,信息所还利用创建农业专题网站、拍摄制作农业科教影视片、编辑出版农业科普图书、期刊等方式,宣传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解答基层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问题。他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传播手段相结合,使每个农民都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取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
|